close
今天來跟大家聊聊腳步。
腳步的訓練,在劍術/武術上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。台灣常常聽到的:「教拳不教步,教步打師父」。我想起當年,在運劍技術尚淺時,憑著以前練習的步法移動、應對進退,讓學習技術精湛的義大利Fiore長劍術的美國RMSG成員對我舉起大拇指稱讚的往事。一步一腳印,那些年的經驗,如今成了分享專業時的憑據。
 
控制距離、尋找空門。要想進退得宜,腳步,或稱身法,也就是利用雙腿雙腳移動身體的方式,著實重要,然而在中世紀劍術手稿中,腳步通常是寥寥幾句話帶過的,大體來說,在歐洲,一直到古典擊劍(18-19世紀)的時期(註一),圖畫表達和實際訓練的系統才開始普及開來。然而在14-15世紀,也就是早期德國劍術體系的時代,手稿中Liechtenauer的詩歌,對於腳步、移動這回事,正如下圖片一般,就講了左和右。
 
21687747_1482112661879369_5795868752131829580_n.jpg
 
那麼到底左和右是什麼意思?在15世紀,盛傳是Liechtenauer直系弟子的Sigmund Ringeck是這麼說的:
 
「當你想從右邊開始斬擊時,確定左腳站在前面;當你從右邊開始從上往下斬擊時(註二),記得讓右腳跟上。」
 
這個意思和現代日本刀/歐洲劍斬蓆時,要求不能斬向站定的前腳一樣(註三),一方面,這樣的移動使得上半身的運動空間不受下半身桎梏,能夠做出威力較大、攻擊距離較遠的斬擊;另一方面,也大大降低了斬到自身的風險。這是一個被現代武術人普遍接受的觀念,也是在手稿中,對於Liechtenauer劍術的學習,開始時第一個被提及的腳步內容。
 
此外,在Ms. 3227a中,作者Pseudo-Hans Dobringer提到我常在課堂中講的Off-line(走斜線)的觀念,說明在攻擊時微微往側邊/斜線移動,比較容易攻擊到對手的側腹,並且減少和對手直接硬碰硬的機會。
 

21687856_1482136241877011_2978594395418512938_n.jpg

 
這些話很簡單,也最容易被忽略;因為在節奏較快、護具齊全、安全性遠比用利劍決生死高太多的現代劍術訓練環境中,「打到對手」常常比「保護自己」更受重視。
 
然後就沒了,腳步就這麼多了~(啊?)
 
是的,就這麼多;這些年的研究觀察所得,中世紀很多手稿是被做為教課書寫下來的,也就是說只要有懂得整套系統的老師/口述者在,這些手稿就很夠用了;遺憾的是,因為後世劍術文化產生了斷層,現代人只能從這些「教課書」去研究。
 
針對手稿中不足的部分,現代HEMA研究者們多半以自身接觸過的其他武術/運動項目或是現代科學去補足,就腳步來說,筆者見過以空手道、劍道、現代奧運擊劍甚至是網球、羽球的步法/移動方式去補充的,多方盡力而為,還原出來的面貌就很多元;還是得多聽、多看、心放寬。
 
廢話一堆,萬本不離其宗;想要實際了解HEMA,找個離自己最近的、觀念正確的團體,實際去練、去打,有一定基礎後,去嘗試抱持著開放心胸去接納、理解、分析那些不同的做法。
 
資料來源
《The Recital of the Chivalric Art of Fencing of the Grand Master Johannes Liechtenauer》
Wikiteanauer.com
 
[註一] 一般認知中,古典擊劍獨立於HEMA之外,原因很多,在此不便一一說明;現代亦有「曾經發生在歷史中便屬HEMA」的說法;筆者認為,兩者關係緊密,但是不應如此便將兩者混淆。
 
[註二] 這裡的斬擊並非垂直方向,而是斜向下的斬擊。
 
[註三] 假設從右邊開始做往左斜下向之斬擊,本來應該是開始時,右腳在後,接著斬擊時右腳跨前,斬擊結束時,劍在左側,左腳在後,沒有斬到腳的風險;倘若左右腳互換,則斬擊結束時,劍在左側,左腳亦在前,斬到左腿/腳的風險便增加。
 
arrow
arrow

    VNS史實歐洲武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